成都大学学校简介

招生学院(所)介绍

发布时间:2015-09-23  来源:未知    作者:考研招生在线
本页浏览次数1: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一)、学院概况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是我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科研院所之一,有30多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现有研究生导师3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62人,已经培养硕士毕业生246人。本学院长期以药物品种开发及医药研究为己任,药物研发技术国内行业领先,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生物药以及中药的研发,科研基础扎实,学科配套完整。学院拥有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学团队74人,其中教授(或者研究员)20人,副教授(或副研究员)29人,博士24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拥有上万平米的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涵盖从原料药的研发到药物新剂型、药品质量评价与控制、药品成药性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各个方面,拥有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新抗生素菌种保藏中心”、“国家新抗生素工业性实验基地”、“抗生素研究与再评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至今已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50余项,获得新药证书68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两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球首创抗结核新药利福喷汀为结核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主研发的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打破了德国拜耳公司的长期技术垄断。绝大多数科研成果为国内首创或首仿药物。

(二)、招生专业介绍

专业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81703

生物化工

01生化工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1生物化学

02生化分离

03细胞培养

100701

药物化学

01新药合成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

02抗生素半合成药物研究

03心血管药物合成研究

04酶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合成研究

100702

药剂学

01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药物剂型设计的生物药剂学原理研究

100703

生药学

01中药资源、鉴定、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研究

03中药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

100704

药物分析学

01药物质量控制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药物杂质研究

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01微生物药物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生化药物研究

100706

药理学

01分子药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肿瘤药理

03药理毒理

04药物代谢动力学

自1981年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本学院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本学院药学研究方向专深,科研基础扎实,学科配套完整,实验室研究开发与中试孵化并举。涉及新药筛选、微生物发酵及生物催化、化学合成、质量检验、新剂型研究、成药性评价、产业化中试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专注于药物品种研发的完整科研体系。擅长开发产业化生产新工艺、解决产业化生产中的难点和提升产业化关键技术水平;擅长结合生产工艺改进药品质量研究、并对药物及其杂质(含副产物)的含量进行控制。与国内百余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科研成果产业化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近百个药物品种的产业化,产生了超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药物工艺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具有极高的行业知名度。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鲜明,始终坚持服务国民经济和医药行业产业化实践,坚持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近三年,所培养的硕士生在重大科研项目参与、新药研发申报、生产工艺改进、发明专利授权、科研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骄人成绩,获得了行业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含升学)保持100%。

(三)、联系方式

吴老师028-84216020

网址:http://siia.cdu.edu.cn/

 

 

生物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生物工程学院在肉制品、杂粮育种及加工方面为省内特色优势领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家团队优势明显。目前专业教师61人,教授16人,副教授24人,博士31人,研究生导师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及省产业岗位科学家2人,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省食品安全专家2人,省千人计划1人,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坚持“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与众多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联合组建了20余个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近5年完成省精品课程、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等30余个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工程获得国家、省卓越计划立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4项。学院科研氛围浓厚,科技成果丰硕。近年完成国家、省部青年基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8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近3000余万元,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2项,成都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40项。

(二)、招生领域介绍

专业/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95113

食品加工与安全

01肉品加工原理与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④834食品工艺学

02发酵食品加工原理与技术

03粮油加工原理与技术

04特色农产品加工原理与技术

05食品质量与安全

095101

作物

01特色杂粮遗传育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9农业知识综合一④9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2生物技术与育种

0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0701药物化学

01新药合成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抗生素半合成药物研究

03心血管药物合成研究

100702药剂学

01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药学综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

02中成药再评价研究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学科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紧紧围绕四川省及成都市农产品加工发展需求,凝练学科方向,目前形成了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对成都地方产业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初步确立了在全省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学科点平台较多,装备先进。拥有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国家杂粮技术研发中心,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食同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平台,装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政校企联合、成效显著。学科点以项目为抓手,技术服务为纽带,与近20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了产学研创新联盟。指导建立系列加工基地和规模化示范生产线,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40余种,引领企业获国家级、四川省政府级博览会金奖、银奖及优秀奖20余项,为企业培养优秀毕业生1000余名,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毕业从事工作方向:在食品监管、科研、学校、企业等单位从事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制定、产品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卫生监督与检疫、安全评价、安全体系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2.作物领域

学科点拥有国家荞麦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学术科技带头人,拥有农业部国家杂粮技术研发中心,药食同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四川省高校教学示范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装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学院在生物工程领域的长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尤其在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和优势。

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科技部及省部级项目4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等收录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开发产品20余个(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4项,成果转化20余项,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本领域以发展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联系方式

叶老师:028-84616063

网址:http://bio.cdu.edu.cn/


机械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开办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从2011年开始与西华大学联合培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独立招收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刀具及新材料技术、机电工程、机构动力学、CAD/CAM技术等四个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和实施校企“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与成都成量工具集团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四川汽车工业公司、四川建设机械集团、成都瑞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坤天科技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二)、招生领域介绍

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95109

农业机械化

01现代农机设计理论与方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④811机械设计

02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工程

03现代农机设计与试验

04农业机械化检测技术

05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装备

本领域侧重于现代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检测、试验以及应用研究,为农业机械有关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技术推广的企业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博士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本领域与相关企业针对插秧机、烘干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开展了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关键制造工艺和检测手段的研究,在《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学报》、《中国农机化学报》等权威刊物发表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0余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及新型实用专利20余项。

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工程: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农业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实现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数字化,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精确度并降低成本。

现代农机设计与试验:利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与研究,包括农产品加工机械及其工作部件的性能研究、分析与测试,农机可靠性及安全性研究。

农业机械化检测技术:利用检测技术基础理论与方法,开展农业智能检测系统及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包括农业机械所涉及的技术性能测试与控制技术,突出现代检测、控制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农业装备的综合性能和技术水平。

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装备:利用现代设计制造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对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进行设计与研究。包括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的工作原理、工作部件、性能试验和产品设计开发等。

(三)、联系方式

孙老师028-84616823

网址:http://gyzz.cdu.edu.cn/


计算机学院

一、学院概况

计算机学院是学校重点理工科学院之一。现有专任教师98人,高级职称40余人,高学历教师(博士、硕士)比例达76%。学院现有四川省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省《计算机图形学》及《计算机网络》(双语)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教学团队”,是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成都市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学院建有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究所、网络智能信息技术研究所、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所、云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所、商业智能应用研究所和数学不等式及应用研究所七个科研团队等科研团队;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科研经费达900余万元,高水平论文及科研经费名列学校前茅。

二、农业信息化领域介绍

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95112农业信息化

01农村电子商务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4英语二
  3.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
  4. 804农业信息基础技术

02农业物联网应用

03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领域主要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本领域现有教授5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博士10人;专业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现已形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技术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农业物联网应用

该研究方向主要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功能、远程控制功能、查询功能、警告功能等。核心技术为:农业实用传感技术、生产环境因子信号远程传输技术,即将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确保数据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远程传送以及农业专家决策系统技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知识和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仿农业专家的思维过程进行推理,提供解决方案。配套技术包括中央控制平台集成。现场及远程监控中心分别依托传感网络、中心服务器,通过各种模型算法,实现系统集成与控制功能;自动控制系统传动装置集成,根据监控中心指令,智能化调控畜禽养殖场饲喂、饮水、温控、换气、湿控等设备,温室大棚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从而达到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

2、农村电子商务

该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

3、农业信息技术

该研究方向以农业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技术为手段,基于社会与经济的虚拟化、模块化、网络化、多元化、整合化、创新化和协调化的基本发展趋势,以复杂网络为研究环境,借助系统、非线性思维模式,进一步开辟农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的新领域,扩展研究方法体系及其应用范围;在运用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农业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及应用的技术问题,以及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中所涉及到的预测问题、控制问题、认识问题、分类问题、模拟问题、决策问题等的同时,重点研究农业信息技术管理、农业信息系统开发、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重点着力研究:农业生物模拟模型技术、“3S”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实时处理技术等。

三、联系方式

袁老师:028-84617033

网址:http://computer.cdu.edu.cn

 

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概况

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81年,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深谙国际化运作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中有四川省和成都市突出贡献专家,校级教学名师,校级“1315工程”学科带头人,且多人被聘任为国内外著名大学客座教授、政府顾问。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拥有配套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

(二)招生领域介绍

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01区域经济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④803农业经济学

02农业经济管理

03土地资源管理

095111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01公司治理

02财务管理

03人力资源管理

04企业理论

1、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区域经济方向:本方向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城镇化与城市经济,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比较等。本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区域经济的科研、教学、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农业经济管理方向:本方向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三农”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合作经济、农村发展与城镇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涉农企业管理等。本方向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农村土地资源与资产的利用、配置和管理等内容,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土地规划、土地测量、土地开发与整理、乡村规划、地籍管理等。本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与实施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

公司治理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公司与股东、经营者、债权人、职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契约、文化的制度性安排问题,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准则、产权理论、契约经济等。本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公司治理理论,能够从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融资、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企业利润分配、企业财务分析与预测、企业并购、企业破产与清算等内容。本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财务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绩效评估与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内容。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企业理论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企业的本质、边界和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等内容,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产权理论、企业激励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企业管理者理论以及其他企业理论。本方向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毕业后可以从事大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和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中、高层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联系方式

王老师:84616073刘老师:84616902

网址:http://gsgl.cdu.edu.cn/


美术学院

(一)、学院概况

美术学院于1992年建系开办美术专业,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00余人,高级职称30余人,其中高学历教师(博士、硕士)比例达55%;拥有实验物理空间8000多平方米,有专业画室、动作捕捉、数码写生、雕塑、三维设计等实验室,设备总量1096台(件),价值1000余万元;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5个,面积2000余平米,其中包括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实践基地(国家级)、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省级)、四川省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等。办学规模在四川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

(二)、招生领域介绍

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35107美术

01油画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610艺术原理④810专业基础(素描速写或基础理论)

02书法

03文物与艺术史

135108艺术设计

01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艺、产品)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610艺术原理④820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

02动画设计

1、美术领域

油画培养具备油画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在文化艺术、教育、设计、研究、出版、文化管理单位从事创作、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师资雄厚,教师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荣获”巴蜀文艺奖”等政府奖项;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水彩、水粉艺委会、陶瓷艺委会也均已落户我院。

书法培养具备文史和造型基础素质,具备较高书法创作实践、书法理论研究、书法鉴赏、书法教育等能力的专门人才。该方向导师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其指导的学生作品连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文物与艺术史该方向由我院与四川省博物院合作共建,旨在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与博物院专家资源、文物资源的优势,把文物和美术品鉴定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文物和艺术史学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在文物管理机构、博物馆、展览馆、新闻出版、教育单位,以及艺术市场和文物流通等领域任职的复合型人才。

2、艺术设计领域

艺术设计该方向拥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省级精品课程“包装设计”等。团队已完成“极草”、“剑南春”、“舍得”、“黄鹤楼”、“谭木匠”等品牌策划和设计项目;完成拉萨城标雕塑“高原之宝”、定西市雕塑“新莽权衡”等设计工程;获得过“新中国城雕六十年成就提名奖”、“全国第九届陶艺大赛金奖”、“中国之星”、“世界之星”等国内外重要行业奖项。

动画该方向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省级动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动画创作”。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曾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最佳教育机构奖”提名(全国仅10所院校获得提名)、“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团队制作的动画片《全能冠军生肖鼠》作为国庆献礼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主影片《团圆》也由该团队设计制作。

(三)、联系方式

刘老师、秦老师028-84613011

网址:http://art.cdu.edu.cn/index.php?m=Yjsjy&a=index


音乐与影视学院

(一)、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高学历教师(博士、硕士)比例达40%以上。任课教师中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学院现承担有国家、省、市级多项科研项目,近几年来,撰写著作与教材20余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30多项。1门课程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成都市市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室、非线性编辑与音频制作综合实验室、数字音乐实验室、录音棚、演播室、多媒体教室、形体房、音乐专用教室、表演专用教室、琴房以及各种音像播放、乐器设备等。

在近两届全国、四川大学生艺术节上,我院主导的舞蹈、合唱、音乐剧均获得了省、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学院在2008年已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涵盖了本科-硕士等多种办学模式。

(二)、招生领域介绍

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35101

音乐

01声乐演唱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12中外音乐简史

④836艺术学基础知识

 

02钢琴演奏

03中外音乐史论研究

04音乐教学论研究

 

135105

广播电视

01影视节目制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13影视艺术概论

④837影视艺术专业基础(分方向出题)

02影视文学

03影视创意与策划

04影视文化产业研究

1.音乐领域

本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系统的声乐、器乐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声乐演唱:注重音乐舞台表演艺术与技能的研究,重点突出舞台表演才能培养。

钢琴演奏:注重各种器乐文化史研究以及演奏艺术与技能的学习与研究,重点突出器乐演奏才能的培养。

音乐史论研究:既注重音乐发展史的宏观叙述又突出音乐文化史,尤其是独具特色与价值的音乐专题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把握艺术发展新趋势。

音乐教学论研究:注重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重点突出对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

2.广播电视领域

本领域培养具备影视节目制作及策划、影视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摄影和摄像、影视编剧、影视后期制作及文艺类节目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影视节目制作:影视节目策划与选题研究,尤其注重拍摄、后期制作等操作实践;

影视文学:注重影视文学研究,尤其是剧本理论与创作及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创意与策划:创意研发与创意实现研究,注重培养对影视项目的整体策划与创意实现实际技能;

影视文化产业研究:深入影视文化行业链,培养对影视文化产业进行实践调查与研究的能力。

(三)、联系方式

侯老师:028-84616632

网址:http://ysxy.cdu.edu.cn/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学院概况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37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有白敦仁、钟树梁、谢宇衡、常崇宜、曾永成等一批名师在此执教,形成了博览群书、以文会友、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优良传统。学院历来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全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业教师53人,教授14人,副教授25人,博士16人,硕士21人,双师型教师10余人。拥有电视节目制作室、演播室、办公设备现代化实习室、平面媒体创意及制作室、创意影像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总面积700㎡,设备总计586台/件,总值484,0499元。2012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300万,用于平面媒体创意及制作室以及创意影像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实验室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学生实践基地——传媒中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20余项,省政府科研、教学成果奖5项,市政府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学院在巴蜀地域文学与文化、生态文艺学、网络文化与地方传媒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强实力和鲜明特色。服务成都新闻传媒的应用研究较有影响。拥有与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建之新闻学院、成都市电视新闻质量考评基地、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市档案馆共建)等平台与资源。

学院迄今已向社会输送3000余名优秀人才,杰出校友散布各个行业;不少人已成为各级公务员、大学教授、媒体与企业精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各行业骨干力量。

二)、招生领域介绍

领域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135102戏剧

01戏剧作品创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11中外戏剧史

④835戏剧理论基础

02地方戏剧传承

03中西戏剧比较与创作

135105广播电视

01媒体策划与运营

02电视真人秀研究

03纪录片创作

04电视节目策划与营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二

③621传播学概论

④821广播电视学概论

戏剧领域

本领域形成了以5名教授、3名副教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实力,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迄今主持研究了5项国家级、部级课题,多项省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要特色与优势:研究中注重史论结合、注重舞台与戏剧文本的结合、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

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戏剧基本理论,具备剧本创作能力,能在高、中等学校从事戏剧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在剧院及编辑部等单位从事编剧和理论研究工作,能在地方文化机构从事地方戏剧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等。

广播电视领域

本领域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超过5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多名教师具有丰富的传媒业界工作经验,承担了30多项包括教育部课题在内的纵横向课题。广播电视专业已建成高级纪录片、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演播室、口播室等七个专业实验室,面积730㎡,硬件设备逾500万的,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传媒中心下设“报纸编辑部”、“杂志编辑部”、“视频编辑部”、“公共关系部”、“剧本创作部”,成为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主要特色与优势:地方新闻传媒的应用型研究。

培养目标:面向广播电视新闻单位和影视机构培养能够为电视节目发展、媒介经营与管理提供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栏目制片人、高级制片助理和电视策划人;培养具有影视艺术理论素养和媒介批判能力的电视编导人才,能独立创作、组织完成虚构或非虚构影视作品,能参与设计、策划、制作电视真人秀节目,具有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和教学专业技能。

(三)、联系方式

吴老师028-84616077028-84616407

网址:http://wx.c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