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卓越工程师被列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之一。为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日前,教育部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也就是卓越工程师。
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赵巍胜表示,卓越工程师需要非常强的数理基础,具备非常优秀的实践能力,要求创新性,要求他有学科的交叉跟融合,他是能够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核心人才。
据了解,为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中组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实施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支持30所高校增设了41个工程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单列了近1.7万名硕博士计划和推免指标。国家已支持24所高校和8家中央企业建设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搭建校企协同的新型培养平台。
校企共同招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建立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工程师培养路径相比,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已经建立,实行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学生采用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
在天津大学,博士生王延华正在进行一种新型催化剂的开发,这项研究突破后,将有效降低车辆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他告诉记者,他有来自企业和学校的两个导师,所有的研究项目都来源于企业发展中的真问题。
天津大学博士生王延华,表示所做的项目主要依托于国家的一些重要需求,双导师会把行业内所需的东西定为博士课题,除了学术思维方面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实践的培养,去企业一线,去解决一些现场的技术问题。
王延华的学习经历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方向,采用校企双主导、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教材、共同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
天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负责人原续波表示,不是说等你都学完了才去做,而是说边学边用。因为这些企业的科研项目越来越体现交叉,在这里面的学生学习的时候,他可能要跨学科学习。
打破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搭建校企协同的新型培养平台,据介绍,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双导师队伍已达1.7万名,其中企业导师8100多名,一线总师1300多名。
以能力为导向 改变学业评价体系
据介绍,与学术人才相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在能力、目标、要求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扭转“唯论文”倾向,探索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表示,工程师是要求你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它要安全可靠、长期运行。学术学位的攀登,100次攀登成功一次就成功了,但是产品不一样,一个产品如果你登了100次,有一次掉下去了,这个产品就是不成功的。卓越工程师的培育,它的课程,它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据介绍,前不久,《学位法》正式颁布,把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都可申请学位答辩,为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提供了法律保障。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专项试点高校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和培养要求的工程硕博士学位成果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