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考查目标
本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两部分。要求考生具有准确把握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的专业素质,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
1.准确识记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践问题。
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刑法学 75分
刑事诉讼法学 7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概念题 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简答题 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21分,共42分
案例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21分,共42分
III.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刑法学
一、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1.刑法的概念
2.刑法的性质
(二)刑法的任务
1.刑法惩罚方面的任务
2.刑法保护方面的任务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1.刑法的体系
2.刑法解释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1.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二)罪刑法定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2.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和基本要求
3.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
4.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立法体现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适用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1.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
2.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3.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4.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5.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6.外国刑事裁判的效力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的生效时间
2.刑法的失效时间
3.刑法的溯及力
四、犯罪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五、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1.犯罪的一般客体
2.犯罪的同类客体
3.犯罪的直接客体
(三)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1.犯罪对象的概念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六、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二)危害行为
1.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
(三)危害结果
1.危害结果的含义
2.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的规定
七、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1.犯罪主体的概念
2.犯罪主体的分类
(二)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2.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3.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4.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人
(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1.刑事责任年龄
2.精神障碍
3.生理功能丧失
4.生理醉酒
(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1.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
2.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
3.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
(五)单位犯罪
1.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八、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二)犯罪故意
1.犯罪故意的概念
2.犯罪故意的类型
(三)犯罪过失
1.犯罪过失的概念
2.犯罪过失的类型
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关系
(四)意外事件
1.意外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不作为犯罪的关系
(五)犯罪的目的与动机
1.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概念
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六)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1.刑法中的认识错误的概念
2.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3.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九、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一)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概述
1.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种类
(二)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概念
2.正当防卫的要件
3.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三)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概念
2.紧急避险的要件
3.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关系
十、犯罪停止形态
(一)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1.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2.犯罪停止形态的种类
(二)犯罪既遂
1.犯罪既遂的概念
2.犯罪既遂的类型
(三)犯罪预备
1.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异同
3.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四)犯罪未遂
1.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未遂的类型
3.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五)犯罪中止
1.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中止的类型
3.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十一、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概述
1.共同犯罪的概念
2.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3.共同犯罪的认定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1.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2.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3.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
4.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和刑事责任
1.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2.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3.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4.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5.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十二、罪数形态
(一)罪数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1.罪数的概念
2.罪数的判断标准
(二)一罪的类型
1.实质的一罪
2.法定的一罪
3.处断的一罪
(三)法条竞合
1.法条竞合的概念
2.法条竞合的特点
3.法条竞合的种类
4.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
十三、刑事责任
(一)刑事责任的定义
(二)刑事责任的特征
(三)刑事责任的根据
(四)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十四、刑罚
(一)刑罚概说
1.刑罚的概念
2.刑罚的功能
3.刑罚的目的
(二)刑罚的体系
1.刑罚体系的概念
2.刑罚的分类
(三)主刑
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
(四)附加刑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4.驱逐出境
(五)非刑罚处理方法
1.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概念
2.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种类
十五、刑罚裁量
(一)刑罚裁量概述
1.刑罚裁量的概念
2.刑罚裁量的原则
3.刑罚裁量的情节
4.刑罚裁量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二)累犯
1.累犯的概念
2.一般累犯
3.特殊累犯
4.累犯的刑事责任
(三)自首
1.自首的概念
2.一般自首
3.特别自首
4.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四)立功
1.立功的概念
2.立功的表现形式
3.立功的刑罚裁量
(五)数罪并罚
1.数罪并罚的概念
2.数罪并罚的原则
3.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
(六)缓刑
1.缓刑的概念
2.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3.缓刑的考验期限
4.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
5.战时缓刑
十六、刑罚执行制度
(一)减刑
1.减刑的概念
2.减刑的适用条件
3.减刑后的刑期计算
(二)假释
1.假释的概念
2.假释的适用条件
3.假释的考验期限及管理规定
4.对假释犯的监督及处理
十七、刑罚消灭制度
(一)时效
1.时效的概念和意义
2.追诉时效的期限
(二)赦免
1.赦免的概念
2.我国特赦制度的特点
十八、刑法各论
(一)刑法各论概述
1.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2.刑法分则的体系
3.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二)常见罪名
1.放火罪
2.失火罪
3.爆炸罪
4.投放危险物质罪
5.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6.交通肇事罪
7.危险驾驶罪
8.重大责任事故罪
9.故意杀人罪
10.过失致人死亡罪
11.故意伤害罪
12.过失致人重伤罪
13.强奸罪
14.非法拘禁罪
15.绑架罪
16.拐卖妇女、儿童罪
17.拐骗儿童罪
18.刑讯逼供罪
19.抢劫罪
20.盗窃罪
21.诈骗罪
22.抢夺罪
23.侵占罪
24.敲诈勒索罪
25.妨害公务罪
26.招摇撞骗罪
27.伪证罪
28.窝藏、包庇罪
29.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30.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
31.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
32.偷越国(边)境罪
3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34.非法持有毒品罪
35.贪污罪
36.挪用公款罪
37.受贿罪
38.行贿罪
39.滥用职权罪
40.玩忽职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