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 的标准,即“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2.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3.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将Skopos(希腊语,目的)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 (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 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论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斯(Kathe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塔•霍茨•曼塔里(Jasta Holtz manttari)等。
4. 泰特勒三原则
英国翻译理论家泰勒(A.F. Tytler)提出文学翻译活动必须完全传译原作的有点,使异国读者像作者本国的读者一样获得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5.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他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 忠实于译作“读者”。